现在做结肠镜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了,检查出来结肠息肉也越来越多了。人们往往在无意中发现诊断这个疾病。结肠息肉,是指结肠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。结肠息肉中,有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腺瘤样息肉、绒毛状管状腺瘤、早期结肠癌性息肉等情况,明确诊断需要结肠镜加上活检病理检查、或整个切除后病理学检查。结肠息肉、结肠腺瘤、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等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,属于结肠癌的癌前疾病。
结肠镜在筛查结肠息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发现结肠息肉后,在结肠镜下给予微创切除治疗,也是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主要手段。
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结肠息肉呢?
目前病因尚不清楚。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下面的因素有关。
遗传因素:指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结肠息肉、结肠癌病史者,具有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。2. 代谢相关因素:研究发现,具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,患结肠息肉、结肠腺瘤患病率较高。比如高血脂、高血糖、脂肪肝的人,患结肠息肉腺瘤的风险较高。有学者认为,可能与高糖、高脂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,导致肠道蠕动缓慢,排便不畅、肠粘膜屏障受损等有关。
3. 肠道炎症:肠道慢性炎症的患者,患结肠息肉的概率较高。可能与慢性肠道炎症反复造成肠道粘膜的慢性损伤有关。如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,是发生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
4. 肠道微生态:肠道具有大量的微生物。肠道微生物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80%左右。肠道具有大量的细菌,有益生菌,有致病菌。正常情况下,肠道菌种约有400~500多种,益生菌与致病菌保持平衡和稳定状态。如果肠道微生态失去平衡,就会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。如结肠癌、结肠息肉等的发生。现在的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会影响肠道粘膜屏障、导致慢性炎症发生,长期的慢性炎症,会诱发肠息肉、肠癌发生。
5. 胆道疾病:研究发现,胆囊切除术后患结肠息肉、结肠癌的概率较高,认为可能胆囊切除与结肠息肉有关。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了。
6. 结肠息肉与结肠黑病变:长期便秘的患者,经常会应用各种泻药帮助排便,比如经常用番泻叶、蒽醌类药物的患者,可能会导致结肠粘膜黑褐色素沉着,肠粘膜变黑,也就是结肠黑变病。结肠黑变病的患者,患结肠息肉的概率较高。
虫草鹿鞭王胶囊 由上所述,结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探讨息肉的发生病因,对有效防止结肠息肉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。